- · 《新闻界》投稿方式[10/30]
- · 《新闻界》数据库收录影[10/30]
- · 《新闻界》期刊栏目设置[10/30]
- · 《新闻界》杂志社刊物宗[10/30]
- · 《新闻界》杂志社收稿方[10/30]
- · 《新闻界》编辑部征稿要[10/30]
- · 新闻界版面费是多少[10/30]
桂慧樵:情系百姓风雨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新闻界,一般在50岁以上的记者均会慢慢退居采访第一线。然而,在我国新闻交通战线上至今仍活跃着一位两鬓花白的七旬记者。在从事记者工作的三十余年时光中,他发表新闻稿件
在新闻界,一般在50岁以上的记者均会慢慢退居采访第一线。然而,在我国新闻交通战线上至今仍活跃着一位两鬓花白的七旬记者。在从事记者工作的三十余年时光中,他发表新闻稿件4000余篇;他冒着生命危险和恐吓,为船民、民工讨回工薪和工程拖欠款1.6亿元;他所写的长江重大题材的新闻作品在全国引发一次次的冲击波,至今仍余音不绝。凭借着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他被人们称为“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和“平民钦差”。他就是中国水运报退休记者桂慧樵。
长江上的新闻天线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这个消息强烈鼓舞了一些长期关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专家们。他们很多人都在消息发布后的最短时间内,打电话给同一个记者朋友——桂慧樵。而在这一刻,桂慧樵也是心潮起伏。这一刻,他已经等了30年。
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的桂慧樵总是说:“是长江水滋养我成长,我要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条母亲河。”1969年冬,桂慧樵进入武汉港务当了一名装卸工,白日里他和其他工友一样做苦力,到了晚上他拿出纸笔,将亲身体验的码头工作和看到的长江存在的诸多问题隐患付诸笔端。在长江日报高级编辑张英的指点下,他在长江日报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之后所写稿件陆续见报。终于,在1984年,桂慧樵担任了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一名新闻干事。
20世纪80年代末,有相当一段时间,在长江吴淞口外数十里的江面上,浩浩荡荡地行驶着近万条大大小小的船只,大部分都是来捕捞鳗鱼苗的。原来,那时候鳗苗还不能人工繁殖,而国际市场对鳗苗的需求不断增加,鳗苗大战产生。
桂慧樵当时还只是新闻干事,没有记者证。他跑遍了沿江10多个县市,走访了30多个单位和乡村,足足奔波了半个多月,才弄清了“鳗苗大战”的来龙去脉。回到武汉后,他强忍着采访中受到的伤痛,硬拼了两天两夜写出了关于鳗苗大战的长篇报道《鳗苗大战为何经久不息?》,并分别发表于长江开发报、长江旅游报。人民日报随后在读者来信版的头条发表了以《鳗苗大战的思考》为题的报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不久,几个部委联合下发了“禁捕令”,使鳗苗大战得以遏制。
“我们那么多记者住在那里,都没有把这个题材抓到手,却被你抓住了,你真不愧是‘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长江开发报的一位副总编看完这篇稿件后,发自内心地称赞桂慧樵。
1992年,桂慧樵正式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在中国河运报(现为中国水运报)上发表文章,开启了其职业记者的生涯。
1995年,他历经3年,辗转3000公里写成的报道《告警!一江浊水向东流》《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吗?》等被刊发后,宛如惊雷响在长江上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当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八中全会上,31名委员联名在《建议立即开展长江流域经济大发展下的生态环境对策研究》报告上签字,整治长江流域水源污染活动就此展开。
在20世纪末,在长江下游沿江的一些地方,众多港口码头出现,强行霸占沿江岸线,长江被切割肢解,严重破坏了沿岸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无序乱建港口码头,还引发了长江货源大战,国营和地方港口的矛盾激化,形成了不正当的竞争。
桂慧樵深入长江下游的南京、镇江、江阴、上海等地,对长江沿岸港口码头分布情况进行探查,为了摸清港口占用了多少宝贵的岸线资源,他徒步进行考察。但是,做问题报道向来困难重重,桂慧樵还屡遇生命危险。
一次,桂慧樵接到群众举报,迅速赶到现场拍照,却被一名壮汉狠狠抓住拳打脚踢并抢夺他的相机。后来桂慧樵又被他们关在一个小黑屋里,桂慧樵向对方解释,自己是记者。对方却扬言:我们就是要打你这个记者。在紧要关头,村民们报了警,桂慧樵才避免了更大的伤害。
历经半个多月的奔波,桂慧樵历尽千辛万苦,吃不好,睡不香,但他满怀着对长江的情与爱,最终完成了一篇重量级的特别报道《长江拉响码头大战的警报》,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水运报等多家报纸上,引起相关高层领导的强烈震撼和高度重视,并作出对此进行治理的指示。
2016年,桂慧樵(右)在江苏淮安采访船民
文章来源:《新闻界》 网址: http://www.xwjzz.cn/qikandaodu/2021/0105/345.html
上一篇:融媒体时代经济新闻如何提高吸引力
下一篇:“呼啦圈”冷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