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界》编辑部征稿要[10/30]
- · 《新闻界》杂志社收稿方[10/30]
- · 《新闻界》杂志社刊物宗[10/30]
- · 《新闻界》期刊栏目设置[10/30]
- · 《新闻界》数据库收录影[10/30]
- · 《新闻界》投稿方式[10/30]
- · 新闻界版面费是多少[10/30]
记者采访要多些实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每年的“两会”,媒体都要组织专门的报道班子,分门别类进行报道。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看“两会”报道,明眼人都会发现,一些经常参与“两会”报道的知名记者,每年的报道
每年的“两会”,媒体都要组织专门的报道班子,分门别类进行报道。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看“两会”报道,明眼人都会发现,一些经常参与“两会”报道的知名记者,每年的报道总有不同,大抵都能洞察到受众的需要,把人们最关注关心的东西奉上,让受众乐读不疲。与之不同的是,有些记者写的报道却写法老套,内容生硬,简直就是“材料+剪刀”的做法,受众很讨厌这种新闻报道。
同是报道“两会”,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原因就在于记者采访的作风上。知名记者的“名”,并不是职务与采访条件上有特别之处,其采写的报道之所以让受众“乐读”,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贴近实际,即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是人民群众急于想获取的信息。有些记者的报道让受众“如同嚼蜡”,问题就在于这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够深入,没有及时倾听群众的需求,只是按部就班报道会议而已。
从记者“跑”会的差异,想到党报记者的采访作风问题。前些时,与几位从记者岗位上退下来的“老记”聊天,不经意间谈起时下记者采访作风问题。几位“老记”竟大发感慨,大意是:现在不少年轻记者一是喜欢跑会议,觉得稿子来得快,而且不辛苦,跑的次数多了,就有了写会议的套路,得分也多。二是喜欢采访单位的头头脑脑,内容来得直接,稿件见报后有“油水”。三是不愿意下基层,感觉下去车马劳顿不说,稿子难写,也难见报,得分少。一位“老记”说道,他在做农村线记者的10年间,跑了全市的近100个乡村,每个县的农业部门,他几乎是多次采访,以至于市农业部门的领导、市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要找些农口的新闻或典型,都要找他出谋划策。做记者做到这个份上,算是够专业的了。其实,这种业上的“专”,是记者下功夫“跑”出来的,这个“跑”,绝不是下乡走马观花式的采访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专陪领导采访可以形成的,而是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自己“融”进去,全身心投入新闻采访的结果。
新闻界有句老话:“脚板底下出新闻”。从字面上理解,此话的意思很简单,不用解释。但往深处说,这话道出了作为新闻记者应该记取的一个重要原则:做记者,必须具备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记者身体力行采写的新闻,才是真正具有“贴近”涵义的新闻。
党报新闻宣传的特殊性,决定了记者不但要“身入”一线,而且要“深入”一线。“身入”新闻现场,是掌握新闻事实的第一步;“深入”新闻现场,采访新闻“思想”,是准确传达新闻思想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必须转变采访作风,在“身入”与“深入”上下功夫。
先说“身入”。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记者坐在办公室,把基层通讯员的一个电话,或是一封电子邮件稿,稍加“处理”,便冠之以“本报讯 记者×××报道”的讯头。这样的情况很多,不少报纸记者已经是习以为常。对于这种记者,我们是可以不把他当“记者”的。何谓记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说:“新闻业是一个社会责任很重的行业。它担负着为全社会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是整个社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必须使用的桥梁和纽带。记者是社会各界的纽带,就他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广泛来说,他仅次于政治家,他的一举一动都连着整个社会,一稿发表,读者上亿。记者工作的时候始终是站在社会的制高点,从政治、政策、全局和社会规律的高度出发向大众提供信息。”(摘自梁衡2003年7月9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梁衡文集座谈会上的讲话)
把记者看作是一种特殊身份的公众人物也未尝不可。既然记者职业有着这样的特殊性,就不能不要求我们的记者在对新闻事实负责的问题上认真对待。坐在办公室把“处理”自由来稿视为己出,是极不负责的态度,从工作作风上来说,是极端的漂浮。要求记者“身入”,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记者亲临新闻现场,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判断,自然有真实的因素、切身的感受进入新闻报道中。记者不“身入”,就难免写出“假、大、空”的新闻,就难免把道听途说当作新闻报道出来,这就失去了报道的公信力,也失去了舆论引导的真实作用。这样的记者多了,对党的新闻事业是一种极大的危害。
再说“深入”。这是对记者“身入”之后的“质”的要求。裘新曾在一篇题为《深入调研话调查》的文章中说:“思想习惯是党报调查的灵魂。党报调查不是有闻必录,不是自然主义,要有细节上的‘像素’,更要有思想上的‘锐度’,要调查事物的现状及背景,来揭示事物中蕴含的规律,预测未来的趋势。否则就不是‘深入’,而只能叫‘身入’。”裘新是针对党报调查而论“深入”与“身入”之本质区别的。对于党报记者来说不无启示。其实,记者下到基层采访,并不等同于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只有“深入”,把新闻的“思想”采访报道出来,才是真正的务实作风,才是真正的新闻精神。“采访思想”是对一名记者采访层次上的要求,指的是记者既采访新闻事实,又能够从新闻事实中捕捉到新闻深处的思想,使新闻报道既有深度,又有力度,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文章来源:《新闻界》 网址: http://www.xwjzz.cn/qikandaodu/2021/0303/371.html
上一篇:周恩来与大后方新闻界三剑客
下一篇:时隔年中国人再次登顶贡嘎主峰